如何處理孩子的固執與逆反行為

作為一所擁有 30 年經驗的幼兒園,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~~~~~~~

老師:「寶貝,我們要收玩具囉!」

孩子:「不要!」(繼續玩,當作沒聽見)

老師:「現在要準備吃點心了哦!」

孩子:「我不要!」(趴在地上,拒絕離開…)

這時候的家長和老師往往會開始擔心:「孩子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固執?」、「怎麼講道理都沒用?」、「是不是進入了可怕的兩歲(Terrible Two)?」

其實,這種「愛說不」的行為,是孩子發展自主性的重要階段,並不是他們「故意唱反調」,而是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表達自我,試探大人的界限,並探索自己的能力範圍。

📌 為什麼 2~3 歲的孩子愛說「不要」? 4 大原因解析

✅ 1. 自我意識發展,孩子想要「自己決定」

美國心理學家 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提出的「自主性發展階段」理論指出,2~3 歲的孩子正處於「自主性 vs. 羞愧感」的階段,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想要「自己做決定」。

✅ 2. 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用「不要」來簡單回應

2~3 歲的孩子詞彙量有限,還不會流暢地表達完整句子,當他們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時,往往會用「不要」來代替更完整的表達。

✅ 3. 測試界限,看看大人會怎麼反應

孩子會透過「說不」來測試大人的反應,這是他們學習規則的一部分。他們想知道:「如果我一直說『不要』,爸爸媽媽會讓步嗎?」

✅ 4. 情緒發展不成熟,遇到挫折就用「不要」來應對

2~3 歲的孩子還不太會調節自己的情緒,當他們感到生氣、挫折、不開心時,就會用「不要」來表達不滿。

📌 我們園內小班老師 如何應對孩子的「不要」?當孩子們發生爭吵時,難免會有些生氣情緒,常會動手打人或推人,老師見狀先去制止孩子們的行為,再詢問孩子為何有這樣的行為?如:AB為了一個球球,兩人發生互搶的行為,老師詢問:知道是誰拿的嗎?如果都說是自己,那接著說:讓A先玩好嗎? B就開始說不要,老師換問B說:A先玩好嗎? B也不要的情況下,那就請AB兩位猜拳(若不會猜拳),就用輪流計時的方式,哪一位先玩,先玩的人有3分鐘的時間,A先玩B就在老師旁等待時間,B如不想等待也可以先玩其他的,時間到再請A換B玩。

如果遇到講不聽的孩子,先讓他冷靜片刻,再與他討論,或者轉移他在意的目標,情緒緩和之後再與他說明原因。孩子時常會為了拿不到自己喜歡的物品而吵鬧,可以先請他冷靜下來,再給予溝通。

📌 結語:愛說「不要」,是成長的一部分!

孩子的「不要」不是故意唱反調,而是學習表達與探索規則的過程。我們可以透過給選擇、正向語言、共情理解等方式,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。

用對方法,孩子既能擁有自主權,也能學習合作,家長也能更輕鬆!💡😊

📌 參考資料

美國心理學會(APA)https://www.apa.org

哈佛兒童發展中心https://developingchild.harvard.ed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