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資訊分享

回列表

幼兒園怎麼幫助孩子開口?老師這樣做

開課日期 課程名稱 附件
即日起 幼兒園怎麼幫助孩子開口?老師這樣做

幼兒園怎麼幫助孩子開口?老師這樣做 |  吉瑞福幼兒園

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,孩子的語言能力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。然而,面對有些孩子說話慢、句型簡單、甚至不太願意開口的情況,許多家長難免擔心:「是不是語言發展遲緩?是不是該帶去治療?」其實,在正確的引導下,大多數孩子都能循序漸進地發展語言能力。幼兒園老師在這方面扮演了關鍵的「語言催化師」角色。


📌 幼兒園老師的語言引導策略

1. 說話不停歇:大量語言輸入是關鍵

幼兒語言發展與環境暴露息息相關。研究指出,3 歲前累積的語言輸入量,會影響日後的語言理解與詞彙表達能力(Hart & Risley, 1995)。在幼兒園裡,老師會透過口語敘述每個活動的流程,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「浸泡」在語言裡。

👩‍🏫 例如洗手時,老師會說:「我們先打開水龍頭,搓搓手,沖乾淨,再擦乾~」即使孩子尚未回答,也能從這樣的語境中理解語彙與語法。

2. 提問與等待:給孩子說話的機會

根據美國語言聽力協會(ASHA)的建議,語言互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孩子主動參與。老師會常使用開放式提問,例如:「你剛剛最喜歡哪一個故事角色?」而不是只問「好不好玩?」並耐心等待孩子回答,不急著補句,給他語言思考的空間。

⏱ 「等待時間」的延長可有效提升孩子語言回應的長度與複雜度(Justice et al., 2010)。

3. 模仿與擴充:接住孩子的語言

當孩子說出不完整句子時,老師會以「擴句」的方式協助。例如孩子說:「狗狗跑」,老師可以回應:「對,狗狗跑得好快,牠在追球球!」這種方式稱為「語言擴展」(language expansion),能讓孩子在熟悉語意下,自然延伸表達範圍。

📚 研究證實,語言擴展法能促進語法結構與句型學習,特別對於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有顯著幫助(Girolametto et al., 2007)。

4. 運用繪本、唱遊、戲劇等多元活動

語言不只來自對話,還包含音樂、視覺和肢體的整合。老師會結合唱遊、手偶、繪本共讀、小劇場演出等多種活動,讓孩子在參與中提升語感與表達慾望。

📖 例如進行繪本共讀時,老師不只是「念」故事,而是加入問題與情感語調:「你覺得小熊現在是開心還是難過?他為什麼不講話呢?」讓孩子進入角色並啟動語言輸出。


🧠 語言發展遲緩怎麼判斷?

不是每個說話慢的孩子都有語言障礙,但若出現以下狀況,建議與專業人員討論:

  • 2 歲時還沒有 50 個詞彙以上
  • 不會組成兩個字的短句(如:媽媽抱)
  • 聽不懂簡單的指令

📌 美國兒科醫學會(AAP)建議:若孩子語言發展顯著落後,可尋求語言治療師評估。


🎯 幼兒園與家庭合作是關鍵

老師的引導只是開始,最重要的是將語言互動延伸到家庭生活中。幼兒園老師也會與家長保持溝通,分享孩子的語言進步狀況,並提供回家練習建議,如:

  • 每天講一個小故事
  • 一起念繪本、學兒歌
  • 刻意創造問答對話的時間

🔗 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

  • Hart, B., & Risley, T. R. (1995).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.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. https://brookespublishing.com
  • American Speech-Language-Hearing Association (ASHA). "Activities to Encourage Speech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." https://www.asha.org/public/speech/development/Activities-to-Encourage-Speech-and-Language-Development/
  • Justice, L. M., & Ezell, H. K. (2010). Scaffolding with Storybooks: A Guide for Enhancing Young Children's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hievement. https://www.guilford.com
  • Girolametto, L., Pearce, P. S., & Weitzman, E. (2007). "The effects of focused stimulation for promoting vocabulary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elays: A pilot study."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, 24(1), 247–26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305000900012997